印巴空战虽然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股票配资平台,但西方媒体和专家们似乎仍然在为“中必输”的话题找理由,借此进一步论证这场冲突的失败不仅仅是巴基斯坦的责任,还牵扯到中国的军备。近日,美国前国防部副部长斯蒂芬·布莱恩便兴高采烈地声称,他们已经发现了中国霹雳-15导弹的弱点,若能加以利用,便能轻松战胜对手。
印度获得“未爆”PL-15:如获至宝?
回顾一个多月前的印巴空战,世界的目光几乎全部集中到了中国的武器装备上。尽管印度总理莫迪高调宣布“印度赢得胜利”,并通过“朱砂行动”积极在全球进行宣传,试图让世界接受这一“结果”,但在印度看来,自己“获胜”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缴获”了中国的PL-15E导弹。这枚导弹被认为在印度军方的“电子干扰”下未能爆炸,成功地完好无损地落地并被印度方面“回收”。
展开剩余82%这一消息传出后,美国媒体纷纷沸腾,迅速要求印度将这枚导弹交给他们研究,寻找破解中国导弹的办法。毕竟,在巴基斯坦空军成功击落印度“阵风”战机后,全球舆论一片哗然。根据公开数据,PL-15E导弹的射程理论上为145公里,但印度的战机却是在180公里外被击落。日本前自卫队军官更是公开质疑中国的导弹数据“虚标”,并指责中国军工行业涉及“军事诈骗”。因此,印度捡到这枚“未爆”的PL-15E后,全球关注的目光几乎一齐投向了它。无论是美国、俄罗斯,还是日本,都希望能够通过这枚导弹找到破解中国武器的钥匙。
美国专家宣称找到了克敌之法
尽管美国尚未亲手拿到那枚所谓的“未爆”PL-15,但这并不妨碍美国专家在评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近日,斯蒂芬·布莱恩撰文表示,只要成功干扰PL-15E导弹,就能使其脱靶,避免被击中。他认为,尽管PL-15E是一款先进的空空导弹,其射程可能超出标注的145公里,但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PL-15的有源电子扫描阵雷达视角较窄,容易受到干扰而失去制导能力,因此其威胁是有限的。
布莱恩的文章中,他还自信地举例,称印度方面曾回收了几枚“完整”的PL-15导弹,并据此得出结论,PL-15的可靠性不足,极易“失效”,因此并不可怕。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但经过仔细分析,就能发现布莱恩的论调其实并不成立,甚至可以说是在“看图说话”。
仔细分析PL-15残骸,真相曝光
首先,印度方面虽然确实捡到了PL-15导弹,并公布了相关照片,但只要仔细查看这些图片,就能发现,所谓的“完整”导弹,实际上只剩下了尾部,显然是一枚已经爆炸的残骸。根据公开数据,PL-15E的长度约为4米,而印度捡到的这枚导弹只有2米多长,根本不可能是“完整的”导弹。更重要的是,从印度公布的图片可以看出,导弹的最关键部分——导引头和战斗部,已经不见踪影,怎么可能是“未爆”的完整导弹?
实际上,PL-15E与世界上大多数先进的空空导弹一样,配备了自毁程序。即便导弹脱靶,也会启动自毁系统进行引爆,因此它不可能完好无损地掉落。印度捡到的,显然是一枚已经爆炸过的残骸。而印度方面却宣称这枚导弹是“胜利”的象征,这也符合印度一贯的宣传风格。
布莱恩的“废话”
布莱恩作为前国防部副部长,显然不可能没有看出这枚导弹的真相。那么,为什么他还会声称发现PL-15E的弱点呢?其实,他不过是在重复一些空洞的观点。的确,任何导弹都可以被干扰,一旦成功实施干扰,导弹就有可能偏离目标。但问题在于,如何才能在空战中实现有效干扰呢?
布莱恩提出了通过配备高水平的预警机和电子干扰系统来干扰导弹的计划,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理想化的设想,然而,这种干扰方法的成功概率非常低。毕竟,空战并非单纯的电子战,而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如果敌方具备足够的空战能力,能够有效发射并锁定导弹,那么电子干扰就未必能奏效。而且,印度空军在此次空战中的表现,已经暴露了其装备整合能力的不足,尤其是在电子干扰方面,连“阵风”战机的干扰系统都未能有效干扰PL-15E,导致多架战机被击落。
逆向工程的担忧与回应
虽然有人担心,PL-15E导弹落入印度之手后,可能会被逆向工程破解,从而找到对策,但这一担忧并不成立。首先,印度捡到的只是PL-15E的残骸,连完整的导引头和战斗部都缺失,更别提任何有价值的技术细节。即便印度研究几十年,也不太可能从这些残骸中获得什么重要突破。
更为关键的是,PL-15E只是我国出口的装备,曾多次在国内外防务展览中亮相。大家都知道,中国出口的军事装备通常都是“阉割版”,并没有包括最先进的技术。因此,印度即便真的研究出一些东西,也不会对中国的自用版本构成威胁。倘若印度真的对PL-15E感兴趣,不如从正规渠道购买几枚完整的导弹,这不仅能促进中国军工外贸的发展,还能让印度获得完整的PL-15E进行研究,真正实现“双赢”。
综上所述,布莱恩的理论虽然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很难在实际空战中应用,更别提成为一种“克敌制胜”的法宝。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正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